close

    從前陣子就開始規劃要如何整治這面背牆,要我做一道滿滿的擴散板等調音器材,我個人是覺得這樣過多處理,很難貼近一般用家在實際的家中的空間狀況,除非有專用的音響空間,才有機會作這樣大動作的整治,以前常遇到的狀況就是,在音響店,聽起來很棒的器材,整套搬回家,一切都變了樣。空間~真的是最大的因素。

    原先我在構想新工作室空間的時候,就是盡量以模擬一般用家的聆聽空間來規劃,不外乎是開放式客廳、起居室、臥房及書房,如果我在現有的空間內做過多的處理,常常會與一般用家的空間差異太大,很難貼近一般用家的聆聽空間。所以,當時就想說不要太刻意的處理整個空間,把新工作室當成一般家庭客廳及起居室來規劃。

    雖然在處理背牆的問題上已經有構思了,但趁這個機會,還是先重新做功課吧,把空間處理的相關資料再找出來看看,或許有漏掉的方面。先找幾個網站來研究一下,底下是幾個相關的網址,重新研讀。
http://www.taiwanaudio.org.tw/fshowat1.asp?ArtID=A1BAA2EE4&boardid=BP&page
http://audioart.audionet.com.tw/progress/15.htm
http://ck101.com/forums/archiver/?tid-940001.html

空間處理果然重要,看眾多發燒友的空間即知,光是擴散板應該就花不少$$了~
擷取一段內容如下,就知道空間的重要性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影響聲音表現的因素,依重要性排列大概是:
一、空間因素。
二、器材搭配與調整因素。
三、器材本身的好壞因素。
在這三項主因素中,空間因素是影響最大、但也最難以克服的因素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些前輩的話不能不聽,鐵齒的我果然吃虧了............

    原本想以整體的開闊與多功能空間為主,以開放空間的方式來規劃新工作室,看起來會比較輕鬆些,不像一般音響器材店般,只能在一個固定的試聽室內,包覆滿滿的吸音與擴散的調音器材,現在看來的空間問題,果然是不可忽視。可是,現在的都市空間及居住環境已經夠壓抑與狹隘了,如果弄個工作室還是這樣滿滿的感覺,感覺壓力蠻大的~ 不過開放空間對音響表現果然是比較偏負面影響的,所以說,凡事都很難兩全~~ 當時為了不想當器材的奴隸,捨棄空間的美感因素,所以就把器材與『音響』因素先擺在比較後面,以整體空間規劃為主,現在果然是有苦頭吃了~

看了些資料與重新做了功課之後,先定下幾個想法與方向~
1. 器材的背牆要紮實,這樣可以反射能量>>>這點OK~
2. 背牆要處理為吸音與擴散兩種,並架構在紮實的背牆上>>>沒處理~只有一個『慘』可以形容,不只慘,又很醜。列為第一優先處理順序。
3. 天花板也要做處理,不過因為工作室的空間夠高,暫時先擺在後面再說。
4.側牆處理>>>暫時先擱置,因為一邊是大門,另一邊是遮光布。當初為了整體空間看起來比較有設計感,妥協了多隔間的方式,所以就變成現在的開放空間囉~
5.地板處理>>>OK了,已經鋪了地毯。
6. 聆聽座位後方處理>>>嗯~因為是半開放空間,暫不處理~
7. 器材後側角落>>>要防止低頻駐波,但等整體空間處理好再視情況增減。

    所以,看起來應該是背牆的吸音及擴散處理列為第一優先,然後再看看左側的遮光布窗簾及右側入口處大門的部分。因為大門是一整片門板,剛好是右側喇叭的第一反射區,反射音過多,所以現在坐在聆聽位置時,都會發現右側音場有比較多反射音,左側則因為是沒有牆面的開放空間,只有為了投影機做的遮光布落地簾,聲音能量感真的比較空虛,因此兩側的側面處理則列為第二順序,其餘部分就等背牆與側牆處理好之後再微調。

    針對做左側的開放空間問題,目前還沒有任何的想法與經驗,如果在放個櫃子上去,那怎能看呢,而且失去了原本開方空間的概念了,真傷腦筋~

    構想到現在,其實已經想到一個最糟的狀況,就是外試聽區根本無法處理的好,如果真的是這樣,只好乖乖的把所有的器材往內聆聽區襬放,因為內聆聽區已經做好基本的空間處理了,到時候只能所有器材擠一堆,不過有沙發可以坐,應該也蠻舒服的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管迷精品音響設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